佛教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空性
因果
業
戒律
毗奈耶
尸羅
五戒
禪那
业处
轮回
波羅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寶
三法印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萨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英语:List_of_Buddhists)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无著
世亲
覺音
鸠摩罗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漢傳
藏傳
藏傳佛教史(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中國大陸
台灣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蒙古國
歐美
歷史
佛教历史
佛教時間線
结集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眾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於印度衰落
法難
佛教现代主义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大藏经
巴利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经
阿含經
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坛经
瑜伽論
大智度論
俱舍論
聖地
佛寺
精舍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艺术
修学制度
組織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題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
批評
論諍
大乘非佛說
十方諸佛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查论编
本條目列出與佛教相關的部分術語和條目,按照术语的汉语拼音字母排列。
列表[编辑]
参见:portal:佛教
汉语拼音: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注音符號:
ㄅ ㄆ ㄇ ㄈ ㄉ ㄊ ㄋ ㄌ ㄍ ㄎ ㄏ ㄐ ㄑ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一 ㄨ ㄩ ㄚ ㄛ ㄜ ㄝ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
A[编辑]
阿含經
阿毗達摩
阿賴耶識
阿蘭若
阿罗汉
阿弥陀佛
阿彌陀經
阿修羅 (佛教)
阿育王
阿育王塔 (消歧義)
阿育王柱
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
安居、結夏安居
B[编辑]
八部众
八不中道
八大地獄
八大龙王
八苦
八正道、八聖道
巴利三藏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比丘
比丘尼
波罗密
般若(汉语拼音:bō rě)
般涅槃
不空
不空如來藏
部派佛教
布施
C[编辑]
曹洞宗
曹溪宗
禪
禪定
禪那
禅修
禅宗
塵沙惑
持戒
出家 (佛教)
出家众
出世间、出世间法
畜生道
初轉法輪
卒塔婆、窣堵坡
塔婆
D[编辑]
大悲咒
大乘佛教
大地法
大千世界
大寺(摩诃毗诃罗)
大善地法
大寺派(摩诃毗诃罗派)
大藏经
大宗派(大派、大宗、摩诃尼柯耶、摩诃尼迦耶)
岛史
道種智
第八識
地獄
独觉
E[编辑]
餓鬼
二十八佛
F[编辑]
法 (佛教)
髮舍利
法塵
法华经
法句經
法輪
法相宗
法宗派(法宗、达摩育帝迦尼柯耶)
佛
佛教
佛教圣地
佛教修行制度
佛教哲学
佛经
佛菩提道
佛寺(寺院)
佛塔
佛土
佛陀
佛像
佛性
佛音
佛足石
G[编辑]
根機
灌顶
观 (佛教)
观无量寿经
觀世音菩薩
过去帐(日语:過去帳)
皈依
H[编辑]
和尚
虹光化身
化身
化制二教
黄檗宗
迴向
化緣
J[编辑]
極樂世界
集結
即身成佛
吉祥八宝
加持
袈裟
見惑
结使
戒律
解脫道
金剛 (消歧義)#佛教
金刚
金刚禅
金刚经
金剛頂經
經
精進
淨土
净土宗
净土真宗
九次第定
居士
具足(日语:具足)
具足戒
俱舍论
俱舍宗
觉 (佛教)
K[编辑]
空性
空行母
空如來藏
L[编辑]
楞嚴經
六道
六境
六入(六处)
鹿野苑
轮回
輪迴 (佛教)
論
律
M[编辑]
密宗
明心见性
末那識
N[编辑]
南山律宗
南山三观
尼柯耶
涅槃
P[编辑]
判教
辟支佛(獨覺佛)
菩萨
菩提心
Q[编辑]
七佛通偈
七部众
伽陀[1]
伽蓝
R[编辑]
人道 (佛教)
忍辱
肉髻
肉身佛
如來藏
S[编辑]
三宝
三宝 (佛教)
三法印、三相
三毒
三十七道品
三苦
三界
三無漏學
三藏
三藏法师
三轉法輪
色 (佛教)
色界
僧官
僧伽
僧阶
上座部
上座部佛教
声闻
舍利
尸羅
世間法、世間
十大弟子
十八罗汉
十八界
十二處
十二因緣
十六罗汉
释迦牟尼
首楞嚴經
思惑
四大部洲
四法界
四梵住
四聖谛
四生
四加行
四念處
四向四果
四正勤
四众
T[编辑]
塔
天 (佛教)
天龙八部
天人 (佛教)
天台宗
W[编辑]
唯识
我 (佛教)
我見
我所
我執
卐字(萬字)
亡人落道
無常 (佛教)
無記
無明
無色界
無始無明
無為法
無我
無餘涅槃
無住處涅槃
无著
五道
五方佛
五盖
五根
五戒
五力
五色 (佛教)
五識
五十二位
五时八教
五位百法
五陰
五蕴
五智
五濁
X[编辑]
小乘佛教
修行
信 (佛教)
行 (佛教)
行者 (佛教)
須彌山
須彌山 (佛教)(日语:Mount Meru (Buddhism))
虚空 (佛教)
Y[编辑]
业 (佛教)
一佛乘
一闡提
一念無明
一切法
因果
因明學
異熟識
意識
應化身
應供
有 (佛教)
有情
有輪
有為法
有餘涅槃
欲界
瑜伽行唯识学派
愿 (佛教)
缘起
緣覺
原始佛教
Z[编辑]
在家众
藏传佛教
真如
真身舍利
止 (佛教)
众生
中道 (佛教)
中阴身
祗陀林[2]
祗园精舍
轉世
轉法輪經
總持如來藏
部分釋義[编辑]
盖[编辑]
主条目:五蓋
翻译为汉语“盖”的佛学术语有两种[3]:
一种是梵语nīvarana或āvarana,义爲覆障,意味着把清静的心覆盖起来,也就烦恼的意思。
第二种是梵语chattra,巴利語chatta,义爲伞,可译为伞盖;作为庄严佛具时,也叫幡盖、天盖。
头燃[编辑]
所谓的“烦恼”,一向被比喻为烧尽身心的火焰。这种强烈的烦恼之火,迫在眉睫,如同燃烧在头上,也就是所谓“头燃”。理解到轮回众生皆有如此烦恼,理所当然的会想扑灭头上的火,再无一刻闲暇用来遊玩,应该入于佛道,扑灭烦恼焰,这叫“如救头燃”。
变相[编辑]
主条目:變相
“变相”,也被译成“变”、“神变”、“经变”、“变相图”等,密教则称为“曼陀罗”,原本是佛陀、圣人变化姿容,渡化众生之意,转而指用绘画、雕刻等艺术方式记录佛教故事、经文,描绘地狱及净土的画面。
法臘[编辑]
参见:比丘和僧階
法腊,也称戒腊、夏腊。指自从受具足戒(即比丘戒)已过去的年岁数目;或比丘每年参加结夏安居,共参加的年岁数目。是佛教僧团身份、僧阶高低的参考标准之一。[4][5]
僧人出家後先当沙弥,到了二十岁以上,可受具足戒,受戒後称为比丘(女性爲比丘尼)。比丘每年三月必须参加僧团结夏安居,足不出户,不伤虫蚁,行布萨(诵戒)、忏悔。
螺髮[编辑]
主条目:肉髻
佛教传说佛陀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头顶有“肉髻”爲其中之一。
所谓肉髻,即佛陀头上的肉如同无数的小海螺一样突起,如同髮髻一般,也称螺髮、螺髻。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放弃太子身份,离开王宫,到山野中出家修行,当即用小刀剃掉頭髮,只留下两个关节长的短髮。他成佛後,头上长出肉髻,遮蔽於短髮之下。
四大、五大、六大[编辑]
主条目:大種、五大和密宗六大
所谓的“大”,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元素”。
佛教继承古印度诸宗教的说法,認為万事万物由地、水、火、风四种性质的元素构成,这成为“四大”、“四大種”。後来部派佛教时期,在四大之上添加“限定虚空”,称为“五大”、“五轮”,但不能稱“五大種”。密宗佛教在五大之上再加上识,称为“六大”。
密宗认为,大日如来,以及众生身心和世界万物,都由六大构成,故彼此无差别,是圆融一体的。
相关[编辑]
佛和菩萨列表(日语:仏の一覧)
註釋[编辑]
^ “伽”爲“ga-”音节的音译字时,通读qié
^ 祗读zhī,但自古就常混淆爲祇qí
^ 《佛光大辞典》【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佛光大辞典》【法腊】:又作法臈、法歲、夏臘、法夏、戒臘、僧臘、坐臘、坐夏法臘。指僧侶受具足戒後夏安居之年數。叢林中,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舉行夏安居,並以夏安居之最末一日為一年之終,即受歲日;自十六日起則為新歲,故比丘、比丘尼受戒後,於每年夏安居結束時,即增一法歲。依法臘之多寡,立上臈、中臈、下臈之別,以定長幼順序。最上位者,稱為一臘、極臘或臘滿。禪林中,記載申請出家得度之僧籍簿,稱作戒臘簿;依戒臘指示眾僧席次之木牌,稱作戒臘牌,此戒臘次第,稱為臘次。〔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禪林象器箋簿券門、釋氏要覽卷下、歷代三寶紀卷十一〕 p3431
^ 《佛学大辞典》【法臘】:(術語)臘者歲末祭神之名。即以為歲末之稱。比丘受戒後,每年夏行三月安居,其安居竟,即為比丘之歲末,謂之法臘。又名夏臘,戒臘。比丘為出俗者,故不以俗年算之,必數此夏臘。以法臘之多少定比丘之坐次,謂之臘次。
查论编 佛教主题佛學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三宝
佛
諸佛
法
僧
四圣谛
苦
集
滅
道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色
受
想
行
識
十八界
涅槃
緣起
三學
波罗密
六度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中道
釋迦牟尼佛
佛陀
如来
佛誕
四門遊觀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足印
神迹(英语:Miracles of Gautama Buddha)
家庭(英语:Family of Gautama Buddha)
净饭王(父亲)
摩耶夫人 (母亲)
摩訶波闍波提(姨母,庶母)
耶输陀罗 (妻子)
罗睺罗 (儿子)
阿难 (堂弟)
提婆達多 (堂弟)
佛陀弟子
十大弟子
大迦葉
目犍連
富樓那
須菩提
舍利弗
羅睺羅
阿難陀
優婆離
阿那律
迦旃延
五比丘
憍陳如
跋提
跋波
阿說示
摩訶男
周利槃特
央掘魔羅
迦旃延
佛教人物列表(英语:List of Buddhists)
术语
三相
无常
苦
非我
緣起
蕴
因果论
結生
轮回
行
烦恼
无明
贪爱
五蓋
結
根
無上正等正覺
般涅槃
真如
二諦
空性
菩提心
菩萨
佛性
心相續
大圆满
倫理和世界觀
佛教伦理(英语:Buddhist ethics)
在家眾/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维摩经
維摩詰菩薩
善生經
居士戒
五戒
八戒
十善業戒
菩薩戒
佛教因果論
業與業力
六因五果
非我
無常
菩薩道
慈悲
佈施
轮回
轉世
亡人落道
金瓶掣籤
活佛
转世灵童
法界
世間
出世間
大千世界
娑婆世界
须弥山
四大部洲
十法界
三界
欲界
欲界天
五道/六道
天道
人道
阿修罗道
餓鬼道
畜生道
地獄道
功德
佛性
供养
佛教神話
佛教與暴力(英语:Buddhism and violence)
佛教與墮胎
佛教與自盡
斋食
放生
佛教環保運動
佛教中的女性(英语:Women in Buddhism)
八敬法
善女子佛教女眾國際協會
佛教与身体(英语:Buddhism and the body)
佛教和性(英语:Buddhism and sexuality)
同性戀與佛教
佛教经济学
佛教哲学
佛教和西方哲学(英语:Buddhism and Western philosophy)
佛教和心理学(英语:Buddhism and psychology)
佛教和科学(英语:Buddhism and science)
佛教聖地
修行制度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出家人
阿姜
西亞多
三藏法师
禪師
老师(英语:Rōshi)
喇嘛
仁波切
格西
祖古(活佛)
菩萨
在家眾/ 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声闻
修行法门
四護衛禪
四梵住
慈
悲
喜
捨
三學
戒
定
慧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波罗密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禪定
般若
皈依
四依四不依
献身(英语:Buddhist devotion)
法會
祭品(英语:Offering (Buddhism))
跪拜(英语:Prostration (Buddhism))
持戒
五戒
菩薩戒
波羅提木叉
功德
护卫经(英语:Paritta)
出離
五学力
信
禪學
諦 (印度哲學)
諦 (佛教)
禪定
曼怛羅
四十业处
随念
安那般那念
奢摩他
觀 (佛教)
默照禪
禪坐
公案
曼荼羅
自他交換法
怛特羅密教
伏藏師
伏藏
念佛
淨土法門
忏悔
苦行
頭陀
證量
佛陀
辟支佛
菩萨位
四向四果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涅槃/般涅槃
悉地
九次第定
神通
三明六通
果位
即生成佛
肉身菩薩
經典
三藏
经藏
律藏
論藏
大藏经
巴利三藏
大正藏
乾隆大藏經
藏文大藏经
原始佛教
阿含經/巴利經藏
法句經
本生經
四分律/五分律/巴利律藏
阿毘達磨
大乘佛教
華嚴經
維摩經
大般若经
金剛經
心經
六祖坛经
妙法莲华经
淨土三經
梵網經
金剛乘佛教
大日經
金光明經
九分教
十二分教
判教
天台宗判教
流派與系統
三乘
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道
南传菩萨道
一佛乘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
北傳佛教
漢傳大乘佛教十宗
漢傳密宗
唐密
东密
台密
禅宗
淨土宗
律宗
天台宗
唯識宗
藏傳金刚乘佛教
宁玛派
噶舉派
佛教组织
佛教现代主义
歷史
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
金剛乘佛教
結集
第一次結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
十事非法
根本分裂
法難
三武一宗滅佛
大乘非佛說論諍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
三期法运
地区/国别
南亞佛教(英语:Buddhism in South Asia)
印度佛教
阿富汗佛教
孟加拉國佛教
尼泊尔佛教
巴基斯坦佛教
斯里兰卡佛教
东南亚佛教
泰國佛教
緬甸佛教
柬埔寨佛教
寮國佛教
越南佛教中、南部
印尼佛教
马来西亚佛教
新加坡佛教
菲律宾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Philippines)
文莱佛教(英语:Buddhism in Brunei)
马尔代夫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Maldives)
東亞佛教
中国佛教
日本佛教
朝鲜佛教
台灣佛教
越南佛教北部
藏地佛教
藏地佛教史(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不丹佛教
蒙古佛教
內蒙古佛教(英语:Religion_in_Inner_Mongolia#Buddhism)
俄罗斯佛教西、南部
中亞佛教(英语: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烏茲別克斯坦佛教
中东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Middle East)
伊朗佛教
西方佛教
美国佛教
英国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United Kingdom)
法国佛教(英语:Buddhism in France)
比利时佛教(英语:Buddhism in Belgium)
澳大利亚佛教(英语:Buddhism in Australia)
阿根廷佛教(英语:Buddhism in Argentina)
巴西佛教(英语:Buddhism in Brazil)
委内瑞拉佛教(英语:Buddhism in Venezuela)
藝術
佛教藝術
符号(英语:Buddhist symbolism)
佛教建築(英语:Buddhist architecture)
寺院
日本佛教建築
藏地佛教建築(英语:Tibetan Buddhist architecture)
佛教音樂
梵唄
法器
佛像
中国佛教雕塑
佛足石
佛教題材作品
佛教電影節
提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分类
詞表
索引(英语:Index of Buddhism-related articles)
共享
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