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介于三岛由纪夫和表现主义之间的后革命状态,和很多ATG制作一样具有半essay film的特征。在《曼陀罗》中关于革命-终末的乌托邦的时间性论争开启了一种禅宗维度的,对意义的拒绝。这个奇异的社群很可能被理解为一种以观看性虐作为快感的录像俱乐部,或是作为观看者的自反,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但这种论调证明了影片空间作为逼仄室内无限延伸的产物。如果说在这个地狱恶鬼般的残酷剧场之中有着什么激进意识,那么就是他们的存在戏仿了斗争本身已经完成的,黑格尔式的终末主义,宏大/微观叙事的二分在某种人造质感中走向无效,因此70年代的后现代成为了一种无现代。或是如此的形而上时刻:众人静立观看着作为情动与奇迹的燃烧。但《曼》最终指向了一种末法状态:在解构的沙滩上,残骸,尸体以及诸佛都将被抹去。
鱼眼广角、低机位扫视、长镜头平移等等一出现,看过《无常》的小伙伴自然知道是实相寺昭雄来了。电影故事大体清楚,换妻拉开序幕,黑旅馆偷窥,差人袭女淫之,受害者成为旁观者,竹林掩映,构建乌托邦。披着情色外衣的哲学、政治片,黑白和彩色相间,山林跳到都市新干线。书店《天人五衰》《万叶集》醒目,再美丽的事物也要凋亡。感觉表达的东西很多,选择了一个观众不易明了的方式呈现,爱者喜之,恶者厌之。02:15:28,mp4,
此片是日本由古代社会转向现代的史诗。宗教仪式拍得极具野性原始的力量,而现代场面却又充斥着无能为力的悲哀。最终这两者混淆不清地归一:佛教画像与日本国旗(第一次彩色地拍摄国旗)一同搁浅在沙滩上;代表着现代(一直以彩色形象出现)的青年买了武士刀和《万叶集》。性爱作为线索,在宗教/精神/远古的世界里化为壁画中的双修之人(彩色。传统意味)以及篝火舞蹈上的性交(黑白。祭祀意味);在现代则是青年们穷极无聊的交换伴侣游戏,而连接两者性的正是沙滩上的强暴(酒店黑衣男在第二次出现时变为只着兜裆布进行竞技比赛的传统渔民)。最后的焚烧寺庙和黑白/彩色相切换的追逐戏太好,镜头移动太好。作为描述宗教宇宙模型而做出万象森列的曼陀罗毁于一旦,海岸边过去与现在的世界相互重合,不仅是历史的极强实在感,更暗含了对未来的冷冷预言。
日本第2500部,,延续[无常]仍以两性情欲为引索深入(革命/社会/宗教等)宏大命题的探讨."乌托邦"将强暴作为背离社会现实-唤醒原始力量的入盟仪式,在内部机制产生异变后,组建人率领队列寻觅新土却覆灭于海难,剩余一人亦在文明社会举起利刃——导演通过"曼陀罗"的除弊特质及危险性与其佛教谕象影射至60s战后日本混乱的学生运潮:由不同派系(实现共产建设&选择武装抗争)多股力量交织造成的复杂境况(对后起历史变动亦有诸多先见之言),在变形广角下极度扭曲的场景人物,.⒊黑白/彩色分隔失常/真实世界,"自信心消散,如灵魂离开肉体,时间一片空白".想听你对我说永远的谎言,说我们仍在这旅途中.()
怪异的广角镜头,打破常规的构图,这些技法来自于导演曾经的特摄片经验,一方面给观影添加了不少趣味,但却给电影的严肃性带来了巨大损伤。日本电影展现性场面时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总是遮遮掩掩,表演过多,将影像降低为A片,如此发出的所谓关于历史、时间、学生运动的讨论都变得愚蠢
黑白/彩色混用,鱼眼镜头下的扭曲世界。摄影风格继承《无常》,仍是毫不掩饰摄影机冰冷的机械属性。浓重的阴影与扭曲的奇异空间皆是表现主义的复兴。然而同样是从情欲上升到政治&宗教命题,本片的“强暴”作为击碎传统价值的武器显然不如前作的“乱伦”来得有力,且女性虽切实参与了“乌托邦计划”,却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受难者的形象。
摄影和美术先锋得不可思议,放在48年的今天看还是足够犀利足够attractive,文本在了解了一点现代日本史后也可以咀嚼一番,简直是对日后的奥姆真理教的先知预言。性、宗教和学运的杂糅再配上先锋影像表现,除了令人错愕不解外,也会让旁观者更加置之度外,前半部分持续性强烈的高频音轨被特别放大刺激耳膜,配合不适的内容好像让观众也能超越空间、暂停时间来让这一份苦难修行再次历练人间。
⒈实相寺昭雄最高作,延续[无常]仍以两性情欲为引索深入(革命/社会/宗教等)-唤醒原始力量的入盟仪式,在内部机制产生异变后,组建人率领队列寻觅新土却覆灭于海难,剩余一人亦在文明社会举起利刃——导演通过"曼陀罗"的除弊特质及危险性与其佛教谕象影射至60s战后日本混乱的学生运潮:由不同派系(实现共产建设&选择武装抗争)多股力量交织造成的复杂境况(对后起历史变动亦有诸多先见之言),在变形广角下极度扭曲的场景人物,.⒊色彩分隔失常/真实世界,"自信心消散,如灵魂离开肉体,时间一片空白".想听你对我说永远的谎言,说我们仍在这旅途中.
潜力极其巨大,不过三个败笔:一、彩色男选角极差,二、哲学略有架空,嘴上说的比给人感觉的多太多,飙名词(前半段),三、事件交代含混不清:学运大背景早已去。超表现主义,广角镜头,迅速运镜,超夸张构图,超近距离凝视,虚实,光影,大俯大仰,整个一部连贯的超现实摄影;重复消耗,短暂黑屏,意识流切镜,现代得不得了。这里的黑白极强,毁灭的理想性爱世界,无时间无空间,和彩色的穿插考得更多是感觉而不是结构,跳舞那段,极强。性和神、信仰、时代中的迷失的结合;只不过最后爆发略弱。还有刚开始确实墨迹离题,哲学(看不见强大内核)的介入太唐突。对话和角色设定都略弱。不过形式真太强,末日超现实感和日本阴柔之美的狂暴结合。音乐,钟声,风,浪。烧房子是烧美,在这个层面上胜过老塔。然而缺少凝视。老塔那种凝视只有他自己玩得来。
宗教三部曲其二,黑白/彩色混用,鱼眼镜头下的扭曲世界。摄影风格继承《无常》,仍是毫不掩饰摄影机冰冷的机械属性。浓重的阴影与扭曲的奇异空间皆是表现主义的复兴。然而同样是从情欲上升到政治&宗教命题,本片的“强暴”作为击碎传统价值的武器显然不如前作的“乱伦”来得有力,且女性虽切实参与了“乌托邦计划”,却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受难者的形象。
结尾处,岸田森饰演的真木带着一众郎党面朝大海发动远征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彻底的灭亡,就像狂乱虚无充斥着性欲的日本古代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支离破碎,唯一无法回到虚无的康子选择了死亡,而幸存的阿裕却拿着武士刀和一册《万叶集》登上了象征着现代性的新干线。没错,传统日本就跟真木的乌托邦一样是带着疯狂的面容死不瞑目的,但是直面当代生活的阿裕只有背负着传统,并且带着警惕的面容继续活下去,这部片子是献给思想世界与现实环境风云突变的70年代日本的礼物,完美的杰作。想不到实相寺昭雄先生和被他从特摄棚子里找出一票人才是如此的前卫和先锋,难道当时不被主流市场接受电影制作者们除了拍这样的片子就只能拍给孩子看的特摄剧?难怪《归来的奥特曼》是那么的好看。
心中的实相寺的巅峰作品,无论是构图还是运镜都已经是est的程度,不过至今没能完全看懂它要表达什么。一些个人理解:非单纯的反乌托邦,而是无间断革命,连续不断地戳破每个被建构出来的谎言,我觉得这么解释或许更符合青年实相寺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