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种种说法,似解非解,似是而非,多为望文生义。当然,各种民间流俗传说,确实也让梅菉这个地方多了不少文史故事,但之于梅菉地名的种种解释,我却不以为然。之所以不认同这些说法,是因为对古越语地名和古壮文学习了解之后形成了新的观点。稍微对岭南历史有点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古时曾是百越南蛮一隅,很长一段时间是土著俚僚(越人)生存生活的地盘。而他们的聚落地名多以田、塘、坡、坑、山谷等地理地形命名,命名规则及方式也有别于汉语。后期汉人陆陆续续迁徙而来,吴川一带原有俚僚土著被迫向西南迁徙成为后来的壮族、黎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或在原地与汉人融合成为新汉民,而部分古越地名或其命名规则被汉人保留沿用,延续至今。
直至今天,我们在吴川仍可见到很多无法从字面用汉义解释的地名。比如:“那孔”“那贞”“那蒙”等的“那某”村;“覃葩(巴)”“覃榜”“覃文”等的“覃某”村;“博茂”“博吉”“博畔”“博历”“博山”的“博某”村;“调德”“调顺”“调匀”“调到”“调高”的“调某”村;“麻斜”“麻弄”“麻登”“麻文”“麻路”“马容”“马兆”等的“麻(马)某村”;“米收”“米朗”“米容”“米乐”“米阳”“米余”“米稔”的“米某”村;“顿谷”“顿位”“顿流”的“顿某”村等等等等。这些基本都是吴川常见古越语遗存地名,在古越语或后来的壮语中,“那”为田地的意思,“覃”为池塘的意思,“博”为坡地的意思等等。
由此,引发了一个疑问:“梅菉”是否是一个古越语遗存地名呢?
为了寻求答案,我针对性地查看了地图,结果发现与梅菉类似的一些地名。如海滨街道的“梅逢”、覃巴镇的“梅庄”“梅梧”、王村港镇的“梅楼”“梅旺”、坡头区乾塘镇的“梅魁”,当然也包括位于黄坡镇与“梅”同近音的“枚陈”等等。而至于带“菉”或同(谐)音字的村落也有不少,如塘㙍镇的“那菉(六、碌)”,覃巴镇的“那碌(菉)”,黄坡镇的“那罗”“塘禄”等等,此外还有“六某”村,如“六庄”“六庙”“六寿”“六塘”“六鳌”“六洋”“碌西”等等。
根据地名志及相关文献资料,上述这些“梅某”“某菉(碌、罗、禄)”“六(碌)某”地名基本上大多数都是古越语遗存地名。所谓“梅、枚”,在古越语或壮语中为“maex”,主要口音读mai4,表示“树木”的意思。例如,在古越语或壮语中,“枚陈”意为橙子树,“梅楼”意为柳树,“梅逢”意为大树,“梅梧”意为蛇形树等等。《古壮字字典》一书则收录了表示“树木”意思的古壮字 “木美”“木迷”“木米”“楣”(注:前三者均为木字旁,汉字输入法无法输入)。
《古壮字字典》壮语“maex”对应的壮字
而所谓“菉、六、录、碌、绿、陆、禄、麓、罗”,在古越语或壮语中为“lueg”,主要口音读音lu:k8,表示“山坑、山谷、山冲、山窝、坡谷”的意思。《古壮字字典》收录的字为“氵录”“冫录”“洛”“六录”“山录”“冫㟤”。
《古壮字字典》壮语“lueg”对应的壮字
而在《吴川音字典》里也收录一个壮字“㟤”(log9音录,上阳入),指的就是土山间的平地。
《吴川音字典》收录壮字“㟤”
那么,如果用古越语或壮语解释,所谓的“梅菉”或常被写作“梅陆”“梅禄”“梅录”“梅麓”“梅六”“梅绿”的地名就有答案了。其一,我们所见的汉字地名不过是对壮语“maex lueg”(mai4 lu:k8)的一种汉语音译;其二,所谓“梅菉”语义即为“山冲坡谷或土山间平地的树木”。(注:古越语地名的命名方式为通名在前,专名在后,即所谓“齐头式”地名)假如按照这种意思解释,那么事实是如此吗?对此,我们再结合梅菉所处的自然地理对应推证。
光绪《吴川县志》梅菉及周边舆图,可见群山
部分历史文献常用到“襟山带河” 这个词描述梅菉形势,尤其是其西、南一带多为丘陵山岭。在《梅菉志》中,记载梅菉附近一带的山岭就有水口山(坡)、登高坡、坡心岭、拜斋坡、大茎坡、金钱岭、蔗坡、麻坡、金花岭、蒲瓜岭、牙鹰墩、盐仓岭、蛇岭、龟岭、酸桃园岭等等,古时绵延数里皆是山坡岭头。即使今天大部分岭头早已辟荒开发建设,被公路、建筑所覆盖,但我们仍可在梅菉头附近一带常见以坡以岭命名的地名,如梅岭、蔗坡、坡心岭、大有岭、长寿岭、斧头岭、金钱岭等等。如今虽已不可见其山岭的自然原貌,但依然可以看得出所处位置相对较低的梅菉头一带也恰好为山冲谷地,是岭头之间的低平地带,这点可以对应证明“菉”是山冲坡谷平地的事实。
至于树木,却难以考究,但大致推测,此带古时应有一棵大树。古人尤其是少数民族多有“大树崇拜”,现今不少壮人仍保留神树信仰。聚落的大树如同祠堂庙宇一样神圣,是聚落族群的保护树,并以其为神树进行祭祀、祈祷。即便到今天,大家所常见的许愿树或大树底下置土地神,又或偶见树底奉香现象便源于此。古时同一聚落往往以大树为中心、为地标,这棵树便可以代表和象征这个聚落村庄, “梅逢” “梅庄”“梅梧” “梅楼”“梅旺” “梅魁” “枚陈”概是如此。 因此这棵长在山冲坡谷平地的大树便被聚落的人们称为“maex lueg”,这一带也以“maex lueg”为这个聚落地标和象征,便把这里称作“maex lueg” 。汉人到来之后也根据其音译成汉字,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梅菉”“梅陆”“梅禄”“梅录”“梅麓”“梅六”“梅绿”等多种写法。
所以,我认为所谓“梅菉”,本应为古南越俚僚在山间坡谷平地以大树为中心聚居的一个聚落,其古越语(壮语)之意本为“山冲坡谷或土山间平地的树木”。后来,随着汉民族群南迁越来越多,这个俚僚聚落渐为汉移民所占,土著被迫迁离,但其地名在原地遗存沿用。随着周边不断形成新的聚落,于是渐渐产生形成早期的交易圩场,后续各聚落圩场经过融合合并形成规模较大的“梅菉圩”。也因为“梅菉圩”交通便利,四方远近人货交易于此,商贸繁荣,百业兴旺,进而在明清时期发展为鉴江流域的商业巨镇,成为岭西一大都会。在其诞生村落到形成圩市巨镇的聚落发展过程中,古越语“maex lueg”这个本来俗表自然存在的地理地名也不断被雅化、被文饰,这些本仅表音的汉字“梅菉”“梅陆”“梅禄”“梅录”“梅麓”“梅六”“梅绿”也被虚构了很多历史故事,被赋予了更多内涵意义,为这个地方增添了更加丰富的人文色彩。
▌来源: 山外步客(作者:孙卓义)
▌图片/视频:来源网络,吴川人网综合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法律顾问:律博园律师
▌精鹰传 媒:承接招牌广告,策划宣传,网络推广,活动策划,店铺装修,探店分享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